close

為了孩子長期養成,我想我有必要寫下關於「教育白皮書」來表明自身的觀點、計劃、及理念還有對於孩子的觀察給予的措施。

這是因為…我不希望夫妻之間總是因為教育觀念的分歧,而將一樁美意變成了家中最可怕的惡夢。

在寫下這「教養白皮書」之前,我已經經過多年對於孩子的觀察、及不斷地嘗試不同的教育方式並吸取各式不同類型的教育方法,當然更時常地自我內省之後,所產生的一部有關「教養白皮書」。

因為我發現在這之前…或許我太樂觀,總以為「經過溝通」我的另一半可以了解並且互相配合…而且總有一天一定可以的。但是我發現…這是「一廂情願」的開始~~~

親愛的老公,為了孩子也為了這個家庭,我雖不保證這是最完美的,但卻是我用心之後所寫下的…請您放下任何心底的聲音,先好好地聽我說說!!

 

【教養終極目標】: 是為「放手」做準備

【教養重點】:

1、    必備(先前條件)à愛與安全感

2、    生活教育à嚴苛要求&沒有妥協空間。à注重人格教養&價值觀養成。

3、    哲學觀à從小開始/先緊後鬆/想在前面。(這3 項十分重要!)

4、    必要付出à時間、耐心、堅持。

【教養哲學觀】

一、   「從小開始」:

在孩子愈小時,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習慣,孩子會「放大」這些習慣,未來無可限量!

1、父母or教養者是決定讓孩子養成習慣的人:

好習慣、觀念的養成很困難,要改掉壞觀念習慣更困難,尤其是從小養成的最根深蒂固所以必須有計畫、有意識的「從小開始」。

2、教養分工: (這是我們目前最需要學習的功課)

(1)   父母最不該輕忽的功課

  à對孩子而言,再認真的教養,再用心的栽培,都沒有和諧的家庭氣氛來的重要。

  à孩子情緒穩定,身心自然健康,也不會學到惡言怨語或不良的互動模式。

      - ->耳濡目染的巨大力量:

父母親形象不論好壞,都會因耳濡目染,對孩子的行為造成影響。奇怪的是,常常我們學得不喜歡父母親的某種習慣或行為,但長大後自己卻不知不覺的做了一樣的事。這一點從自己的經驗和身

邊親朋好友的案例都可觀察到。潛移默化的力量的確很可怕。不過至少意識到有這樣的問題,可以常常提醒自己。身為一個母親,謹言慎行之外,小心選擇所有活動,就是期勉自己成為一個好的仿

仿對象。

(2)   角色區分:

à尊重對方的責任範圍,在孩子面前互相肯定,形成互助互補的同一陣線。

(3)   共識&原則:

à絕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也不在孩子面前質疑對方的教養方式(很重要!!)

à習慣&價值觀的建立à長期的一致性à個性穩重&成熟

 

二、  「先緊後鬆」:

從生活教育訓練出來的良好習慣與態度,對日後學習態度的養成非常重要。從嚴格的生活教育做起,就不會養出有學無品的資優生,即使學業成績不優秀頂尖,也會是個品行端正的好人。

 

*良好習慣:生活作息規律、健康,做每一件事都認真、負責。

 

*良好態度:對責任目標有正確認知,懂得尊重感恩身邊所有的人。

 

è以上都需嚴密的身教與言教配合

 

1、專注與堅持:為孩子訂立的紀律與規範,只要經過深思以愛為出發,適度讓孩子吃苦頭(ex:適時體罰),並不會讓孩子「心靈受創」。

 

2、訂好規矩後需…

 

(1)   言出必行

 

(2)   態度嚴厲堅持à不容妥協!!

 

3、倒吃甘蔗的教養哲學: (愈小愈嚴格)

 

(1)   有了良好的習慣與態度,就不會成了嘮叨的父母

 

(2)   看似嚴格規矩多,但當雙方都有所依從,生活互動反而不費心。

 

(3)   過度「尊重」放任身心都不夠成熟的小孩,但孩子長大,有狀況想出手時,通常都不會衝突處處、困難重重。

 

4、比說教更有效的教養方法à叮嚀孩子前,先做給孩子看。

 

三、    建立孩子的習慣,父母務必堅持到10歲。

訓練小小孩,稍稍的嚴厲就很容易達到效果,等到10歲內化成孩子自發性的習慣後,10~18歲間,親子都會處在一種逐漸放手、倒吃甘蔗的狀態下,不但沒有叛逆期的困擾,還會愈來愈輕鬆。

 

四、 「想在前面」:

例如看到別人帶孩子的方式,或者一些其他青少年的例子,就可以認真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處理?怎麼做比較好?

ex:如果你的孩子因為同儕的關係,認為「刺青是一種藝術的表現」,而偷偷地跑去刺青,決定先斬後報時,

           你會怎麼處理??

         你認為怎麼做會比較好?

        很多事情…我已經開始在慢慢思考了…親愛的老公,你呢???

 

1、適切的言教發揮打預防針的功效:

 

(1)   預想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先與孩子討論。

 

(2)   讓孩子知道,對他們的成長有所準備。

 à父母有心的話,從身旁取材學習是最快的。可多多觀察親朋好友鄰居家,跟自己孩子同齡以上一直到大十歲左右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了解那種年紀孩子的行為想法,看別人帶孩子的方式,一

定會看到很多親子互動、讀書方法、好壞習慣、才藝補習的安排等種種範例,可拿來參考借鏡。(預防勝於治療)

 

2、負責任的決定:

 è父母在為年紀還小的孩子做這一類的抉擇時,應該認真預想未來可能的發展情況、有些什麼利弊優缺,以及與自己的想像、期待相不相符,才是負責任的決定。 

 

3、父母的選擇,從而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從小到大,父母不知幫孩子做過多少的選擇和決定,小從奶粉、食物,大到教育體系和人生方向,只是在孩子成熟的過程中,父母會逐步把各類選擇權移交到孩子手中。而管制、引導、尊重或放

任,都是一種面對子女的「態度」。

 

4、父母不該放任生活經驗和常識不足的孩子做決定:

 -è回頭看一個人的一生,往往不難看出父母的教養態度和何形塑這個人的一輩子。

 

五、  青春期的孩子: (減少叛逆期的方法)

 

1、親子間互信,從小累積:

 

作法:(1)避免情緒性管教

 

(2)信任孩子

 

à一件事不需嘮叨、重覆罵不停;(很重要 )讓孩子信任父母,相信父母提供的建議值得參考。

 

(3)手重口輕(小時生活管理要嚴格)

 

à養成認真聆聽父母意見和教誨的習慣。

 

à不尊重父母要求,絕不只用嘴罵,卻一再給予屢犯的機會。

 

(4)努力廣覆在日生中讓孩子體認成功無捷徑,但如願意虛心接受過來人的建議,可少走很多冤往路。

 

                (5)高中後à幫孩子分析,但決定權給孩子。

 

2、始需要有隱私,並受到尊重。父母只要持續觀察與關心,但沒必要掌控孩子一一切大小細節,應該漸漸由控制主導的角色轉為輔導與支援。

 

3、充實與孩子溝通的「技能」:

è父母應關心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從很多的生活細節去留意孩子的行為與情緒變化,但與其花時間跟在孩十屁股後面管東探西,不如多充實與孩子溝通的「技能」。Ex:善能臉書、噗浪。

 

4、解並跟上社會的新趨勢與潮流:

è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與心態,自然不會一味的把孩子期少年期的轉變與行為解釋為叛逆或不務正業,也較容易找到共同的話是與想法上的共鳴。

 

【對孩子的觀察分析:】  【女兒-瑀庭】

瑀庭天生學習力佳、可有速成效果,但長期便可發現不一定卻是最「紮實」的吸收,屬於學得快也忘得快的類型,即使如此在保有一定學習興趣的趨使及願意配合老師、父母的指導下,仍然可以有不錯的表現!!但在個性上逐漸可以發現「小聰明」性格及「投機取巧」的僥倖心態。這是我認為必須適時的趕緊為她做矯正的地方。

 

實例1:喜歡的東西偷偷拿走

這是庭庭第一次被發現的事件,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偷偷拿走,並且因為怕被發現,而藏在書包裏面,那時候我印象中為了找那東西找了很久,結果竟然是在一次意外中看到庭庭的書包裏那個東西滾了出來,而東窗事發…那一次發生「因為喜歡,而就一聲不響的取走」…我已嚴重警告並且耐心地教導她…這就是「偷」的行為。庭請我原諒她,我念在初犯…所以願意再給她一次機會。

實例2: 挑戰公權力,偷吃梅子

先前買梅子的時候,中午放學回家,我心裏就以知道這孩子在打什麼主意,於是有事先提醒必須等練完鋼琴後,再來享用這美好的滋味。但庭庭卻趁我上樓之餘,偷偷就搬椅子去拿櫃上的梅子來吃,含在嘴裏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疏不知梅子的香味會從嘴裏飄出。這一次不但是「偷偷摸摸」的行為,而且是嚴重挑戰「父母的公權力」,認為即使被發現了也只被唸一唸就沒事了的僥倖心理,一次我對孩子嚴格執行家規,並且執行後願意再給他一次機會,(在每一次的嚴格執行家法之後,我也都一定會再次進行心理安撫和親情的建立)所以孩子最後還是請求可以在媽媽的懷裏睡午覺,而那些僥倖的心態行為在事後也孩子向我承認的。

實例3:練習鋼琴~

現階段我已訓練孩子可以自行進去鋼琴教室做練習,在午餐飯後我便會不定時地去觀察孩子的「自主學習」狀況,一般表現都還算不錯,但是因為在鋼琴練習的過程遇到了一些瓶頸,進度一直無法突破,我便告訴她可以試著唱出來的方法(這也是我一直要求她要去做的,才能有效地口到、耳到、眼到、手到的有感學習,老師也曾說經由此方法可以加強孩子的聽音能力),但是庭庭不願意,堅持還是只用手彈,不願意開口唱出音譜,於是我決定讓她自行去體驗何種方法才是有效的,所以自行先離開了教室,讓她自行練習,但在這之前我有交待過她「必須要將那一首練會了才可以離開」,表面上我似已離開了教室,但事實上我是藏身在她看不見的角落在偷偷觀察,結果…庭庭最後卻是在沒有完成的情況下關燈離開教室,而且還因怕太早下去會被發現,所以就獨自一人坐在教室外的沙發上消耗時間,想說等晚一點再下樓就不會被發現……這又是一個「投機取巧的僥倖心態一例」!!!

實例4: 不想吃的東西會偷偷倒進排水管中…以為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

實例5: 喜歡的東西借而不還…謂之「偷」??

之前看到喜歡的筆,總是會忍不住直接從我這邊取用,都是必須經過我的尋問,才有歸還。在那時我也「耐心」地告訴過她「沒有經過別人同意,直接拿取使用並且沒有歸還」就是偷的行為。並且也一二再、再二三的原諒庭庭,但是庭庭卻改成「事先開口借,但是借了之後就捨不得還」,心裏存著僥倖的心理想著…這樣用著用著或許時間一久別人忘記了,東西就變成她的(這些的心理行為都有在事後經由孩子承認),更嚴重的是…所借的筆庭庭並不是沒有,卻因為自己沒有收拾好而遺失。

 

你認為…你還能繼續「循循善誘」嗎??????

孩子的很多表現,其實你並不一定都清楚,但是你卻總是隨意涉入我對孩子之前的處理方式並且還在孩子面前質疑對方的教養方式。這是多麼嚴重的教養大忌。難道你自己都忘了早上屬於你和孩子相處的時刻,大呼小叫並且隨意動怒、摔衣服、不理性、在提醒你的時候便回應說「就是想這樣」的場面嗎???但…我始終選擇儘量不用強硬的手段干涉你,只做好想盡法子讓你消火及協助孩子的事宜。

 

對待孩子,我發現「先緊後鬆」、及實施「超完美體罰」是十分有效果,並且就事論事的合理處罰絕對不會破壞親子關係的一種有效教養方式。

關於「超完美體罰」我是從一個很有智慧的媽媽那裏學來的,因為她從小的嚴格養成(實行超完美體罰),並且「先緊後鬆」的方法,讓孩子不但是個有禮貌、識大體、學習有效率(同時考上7個世界名校,創了北一女的紀錄)、重點是外國教授們都一致認為她的孩子是「擁有最佳的團隊精神、及絕佳的創意表現和自我表達」。

****在此也向您介紹何謂「超完美體罰」***********

一、適度的「痛感處罰」幫助學齡前孩子建立規範。

1、所謂「規範」必須配合清楚易懂的制裁力量,不然所有規矩其實只存在於教養者的想像之中。大人自以為很認真的教義,孩子根本沒接收到。一點意義也沒有,只能眼見孩子越大趣像隻脫韁野馬。(痛感處罰只適合年紀是學齡前~小學低年級)

2、處罰要即使,孩子才不會搞不清楚為何被罰,只要教養考夠堅持,有效的執行痛感處罰,很容易,也很快就可讓孩子懂得尊重父母與遵守規範。

3、體罰前,父母需求的功課:就是要了解自己。

(1)   自己的情緒夠不夠穩定?

(2)   處罰的原因理不理性?

    4、體罰後,最重要的事:好好地和孩子說明處罰的原因,和父母對孩子的期待。

二、小學中年級後,改以"剝奪權利"和"限制自由"的處罰方式取代體罰。

三、「超完美體罰」就是不會留下外表傷痕,也不會造成心理「內傷」的痛感處罰。因在充滿愛的健康環境中,就事論事的合理處罰絕對不會破壞親子關係。

在對於孩子進行體罰之前,我很清楚自己的情緒是穩定的,並且處罰的原因是理性的,所以孩子在於面對處罰這件事,雖然會害怕,但是卻也很清楚是自己的問題…當然孩子會想盡辦法說要請求原

諒而試著看是否可以逃過罰則,他們會事先嘗試許多的方法,不管是用哭的、求的、跑的…等等,這是一種人性,面對害怕、面對做錯事時想逃避的一種本性。但我們執行者兼教育者必須理念夠清

楚。每一次的處罰當下,我都會一再確認孩子自己是否知道犯錯的原因,以及必須改盡的方法,此外,我也會和孩子說出心理的期待、和處罰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孩子往往被我處罰後,依舊

是喜歡依附著我的原因…因為他們很清楚,媽媽這麼做真正的目的為何。(這件事情我傳達的很清楚)

 ***************************************************************************

結論:

在逐漸地摸索、省思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不懲罰,小孩子是不會反省,也不會成長的。從長遠來看,他們一犯錯大人就認真懲罰他們,才是為他們好。」(來自~女王的教室格言)愛和溺愛

是不一樣的,十二歲的孩子還不成熟,怎麼可以對不成熟的孩子放任和溺愛呢?不受罰的孩子,走上社會後也會變成總是引起是非的大人。為了不讓這類人出現,才有了學校,不是嗎?很多事情我

們總是想得很美好,現在的父母總是希望自己能當一個「成為孩子的朋友」,可以用溝通的方式、不用威脅、恐赫、體罰來對待孩子,必須使用「適當的方法」來孩子自主學習進而成長,但那時你

不也發現在我一股熱的實施時,也是問題叢叢嗎??寬寬到外面餐廳完全無法無天,不守規矩、餐廳四處跑而且還躲到桌底下,造成許多教養上的困擾。你知道為什麼嗎??你深切地對教育這東西有思

考過嗎??  我有!!且問…何謂「適當的方法」,對不同的孩子就永遠有不同的方法,請問父母在沒有受過訓練之下,能有多少的方法及耐心來和孩子長期抗戰呢??當一個方法、二個方法、三個方法都

驗失敗的時候呢??你該怎麼辦??放著辦??or看著辦??很多父母想當一個民主的父母,卻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的階段性發展,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只好放任他而去、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

任、溺愛、自由、自主…對一個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而言,往往只是一線之隔,且很容易地就越了線。

所以對於一個心智尚未發展成熟的孩子而言,如何實際地養成規矩,是首要任務。

而「一個明確而且堅定的教養規則」,有助於他們更快適應這個環境。

對於未來,在孩子10歲之前(國小3年級之前),父母的影響力還是最大,父母的指令和建議,孩子仍比較願意聽從的時候,我希望趕緊把握這段時間,建立好許多該有的基本態度及習慣。我需要你的

支持也需要你的幫忙…因為在女生四年級以後開始伴隨著「轉大人」的生理變化、自主意識變更強了,我不希望那時才再想說「孩子怎麼變叛逆了,教不懂了!想要也很難教了」的想法,那時我希望

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已做好準備了,並也會隨之有心理準備調整心態及做法。10歲左右是一個很自然的轉變的時間點,想和孩子有良好的互動,在這之前時要打好基礎。想協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讀書

習慣,父母必須先建立權威,因為「好習慣不嚴格是養不起來」的。

我希望的是…等孩子習慣養成後,做家長的再依狀況一點一點的放手,孩子會覺得父母越來越好相處,整個到青春期的轉移過程就可以很順暢,不會有太多的親子衝突。這樣的狀況需要我們的互相

配合和努力。

你以前常常說…我一直抓不到對於教養的重心,而一變再變。我必須要感謝你!!因為你的這番話而讓我徹底的省思,並且確實整理出我的一套教養法則,只是一直沒有和你分享,才會讓我們之前產

生許多地…衝突。對於這一點…我感到很抱歉!!!

在這個教養白皮書裏頭,我只能大架構式的方式和你表達對於整個教育理念的看法,對於細則部分…ex:為什麼要強調孩子寫字的重要性??為什麼要在孩子小一的時候就如此堅持??鬆一點不行嗎?…等

等問題,或許你也可以思考後再來提問,我可以再回答你。也或者你對於我的教養法則願意再更進一步地了解,或許你可以看看這些筆記整理。

1、【轉載】不容妥協的教養「堅持」-出自「梁旅珠的教養書」

2、【好書分享】梁旅珠的教養書~教養哲學觀(媽媽筆記整理一)

3、【好書分享】梁旅珠教養書~對於學習的態度(媽媽筆記整理二)

4、【好文分享】梁旅珠教養書~怎樣才能把書唸好?(媽媽筆記整理三)

當然…這些我都有書面資料…如果你願意看的話、甚或是願意看書(更能融會貫通,掌握理念的來龍去脈)那我會十分樂意和你分享。

此外…也和你分享一部很不錯的日劇「女王的教室」,故事劇情講的是一個冷酷無情的魔鬼老師,來到了半崎小學6年3班並且開啟了全班24名學生地獄一般的顫慄生活這個老師的教學方針完全顛覆

傳統簡直跟共產國家那種集權統治的高壓政策差不多恐怖這些方法裡面看似過份,但有些無情又嚴格的方法其實還真的蠻有效的面對手法超無情卻又能力超群也很懂得人性弱點的女老師學生們有的

畏懼、有的諂媚、更有人決定正面對抗因此展開了一連串精彩的故事。是一部很不錯的教育理念的日劇。在老師冷酷的外表下,心裏的那顆對教育熱切的心比任何人都還要強烈,只是她知道她必須

這麼做,她說:「唯有自己當孩子前面的那座高牆,讓他們學習如何自己跨越。」我很能夠理解扮黑臉這樣的深刻感受。

**有名的女王格言記錄:女王的教室

**女王的教室: 第1~11集,+特別集上、下集。其中愈看到最後愈精采,尤其是11集完結篇和特別集上、下集。在youtube都可以完整看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e Bee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