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  

看完這本書真是令人大快人心,一個星期內就看完了2遍。文字內容十分淺顯易懂,但是邏輯十分清晰有條理。

而為何大快人心,原因有:

1、自覺作者梁旅珠的本身個性感覺上和媽咪較為雷同。先前看過很多不同的教養書,但是有些作者本身就是個性極具溫柔之人,本人感覺很難模仿的來,硬是相學可能會搞得自己四不像,反而容易裏外不是人。但是有原則、對孩子要有耐性都是需有的共同特質。

2、教養方向也大致相同:重視生活教育及培養孩子穩健、有禮的性格並能拿捏好親子間的關係是首要條件。對於書中作者2位孩子(一男一女)都能沒有所謂青春的叛逆期,看完這本書之後更能精準確認自己和孩子未來共處的方向。隨時檢視、調整…只願自己和孩子在轉變的未來也能安然渡過。

===========================================================================================================

以下為整理筆記與之分享:

作者終極目標:教養,是為「放手」做準備

è為了讓自己能夠盡早「放手」。所以從生下孩子開始,就有意識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學習獨立、為了有一天他們將要離開我而做,所以沒有當孩子漸漸長大,不再事事聽話,不再黏著父母而不適應的問題。

 

教養重點:

1、    必備(先前條件)à愛與安全感

2、    生活教育à嚴苛要求&沒有妥協空間。

            à注重人格教養&價值觀養成。

3、    哲學觀à從小開始/先緊後鬆/想在前面。

4、    必要付出à時間、耐心、堅持。

 

教養哲學觀:

一、   「從小開始」:

在孩子愈小時,就幫孩子建立正確的習慣,
  孩子會「放大」這些習慣,未來無可限量!

1、父母or教養者是決定讓孩子養成習慣的人:

好習慣、觀念的養成很困難,要改掉壞觀念習慣更困難,尤其是從小養

成的最根深蒂固所以必須有計畫、有意識的「從小開始」。父母如果在孩

子比較大以後,才驚覺孩子成績退步or學習情況不良,一定要仔細觀察

孩子的生活作息和讀書狀況,研究問題出在哪裡,並檢視自己一直以來

的教養方式和親子互動,有沒有應改進的地方。

-->「專心,陪孩子」:不讓孩子印象中的媽媽是個晚餐之後就被電視綁架、眼精只會盯著螢幕,然後嘴裡唸著孩子:「不要看電視,去唸書!」

-->

為什麼自己帶孩子?

(1)時間:把一生最珍貴的資產留給孩子。

(2)溫暖的記憶:

 à小學以下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時間」是父母真心陪伴與關愛所帶給孩

子的安全感,內容反而不是最大重點。

à媽媽用自己最喜歡最擅長最方便的形式陪伴孩子,快樂的用自己的方

法表現對孩子的愛,在孩子的記憶中,營造出屬於自己的「味道」。

2、教養分工:

(1)   父母最不該輕忽的功課

à對孩子而言,再認真的教養,再用心的栽培,都沒有和諧的家庭氣氛來的重要。

à孩子情緒穩定,身心自然健康,也不會學到惡言怨語或不良的互動模式。

-->耳濡目染的巨大力量:

父母親形象不論好壞,都會因耳濡目染,對孩子的行為造成影響。奇怪的是,常常我們學得不喜歡父母親的某種習慣或行為,但長大後自己卻不知不覺的做了一樣的事。這一點從自己的經驗和身邊親朋好友的案例都可觀察到。潛移默化的力量的確很可怕。不過至少意識到有這樣的問題,可以常常提醒自己。身為一個母親,謹言慎行之外,小心選擇所有活動,就是期勉自己成為一個好的模仿對象。

(2)   角色區分:

 à尊重對方的責任範圍,在孩子面前互相肯定,形成互助互補的同一陣線。

(3)   共識&原則:

 à絕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也不在孩子面前質疑對方的教養方式

 à習慣&價值觀的建立à長期的一致性à個性穩重&成熟

 

二、  「先緊後鬆」:從生活教育訓練出來的良好習慣與態度,對日後學習態度的養成非常重要。從嚴格的生活教育做起,就不會養出有學無品的資優生,即使學業成績不優秀頂尖,也會是個品行端正的好人。

*良好習慣:生活作息規律、健康,做每一件事都認真、負責。

*良好態度:對責任目標有正確認知,懂得尊重感恩身邊所有的人。

è以上都需嚴密的身教與言教配合

1、專注與堅持:為孩子訂立的紀律與規範,只要經過深思以愛為出發,適度讓孩子吃苦頭(ex:適時體罰),並不會讓孩子「心靈受創」。

2、訂好規矩後需…

(1)   言出必行

(2)   態度嚴厲堅持à不容妥協!!

3、倒吃甘蔗的教養哲學: (愈小愈嚴格)

(1)   有了良好的習慣與態度,就不會成了嘮叨的父母

(2)   看似嚴格規矩多,但當雙方都有所依從,生活互動反而不費心。

(3)   過度「尊重」放任身心都不夠成熟的小孩,但孩子長大,有狀況想出手時,通常都不會衝突處處、困難重重。

4、比說教更有效的教養方法à叮嚀孩子前,先做給孩子看。

三、    建立孩子的習慣,父母務必堅持到10歲。訓練小小孩,稍稍的嚴厲就很容易達到效果,等到10歲內化成孩子自發性的習慣後,10~18歲間,親子都會處在一種逐漸放手、倒吃甘蔗的狀態下,不但沒有叛逆期的困擾,還會愈來愈輕鬆。

四、 「想在前面」:例如看到別人帶孩子的方式,或者一些其他青少年的例子,就可以認真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處理?怎麼做比較好?

1、適切的言教發揮打預防針的功效:

(1)   預想孩子可能出現的問題,先與孩子討論。

(2)   讓孩子知道,對他們的成長有所準備。

à父母有心的話,從身旁取材學習是最快的。可多多觀察親朋好友鄰居家,跟自己孩子同齡以上一直到大十歲左右的孩子以及他們的父母。了解那種年紀孩子的行為想法,看別人帶孩子的方式,一定會看到很多親子互動、讀書方法、好壞習慣、才藝補習的安排等種種範例,可拿來參考借鏡。(預防勝於治療)

2、負責任的決定:

è父母在為年紀還小的孩子做這一類的抉擇時,應該認真預想未來可能的發展情況、有些什麼利弊優缺,以及與自己的想像、期待相不相符,才是負責任的決定。

 

3、父母的選擇,從而影響孩子的未來發展

è從小到大,父母不知幫孩子做過多少的選擇和決定,小從奶粉、食物,大到教育體系和人生方向,只是在孩子成熟的過程中,父母會逐步把各類選擇權移交到孩子手中。而管制、引導、尊重或放任,都是一種面對子女的「態度」。

4、父母不該放任生活經驗和常識不足的孩子做決定:

-è回頭看一個人的一生,往往不難看出父母的教養態度和何形塑這個人的一輩子。

5、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如何讓他們好好練習怎樣做明智、不後悔的「選擇」? è就是在他們自己做決定前,父母應協助孩子了解他們手中有哪些選項,以及選擇後可能的結果,理智而非意氣地做判斷(可從結果來決定方法),並勉勵孩子「選我所愛」然後努力的「愛我所選」。

 

五、  青春期的孩子: (減少叛逆期的方法)

1、親子間互信,從小累積:

作法: (1)避免情緒性管教

(2)信任孩子

à一件事不需嘮叨、重覆罵不停;讓孩子信任父母,相信父母提供的建議值得參考。

(3)手重口輕(小時生活管理要嚴格)

à養成認真聆聽父母意見和教誨的習慣。

à不尊重父母要求,絕不只用嘴罵,卻一再給予屢犯的機會。

(4)努力廣覆在日生中讓孩子體認成功無捷徑,但如願意虛心接受過來人的建議,可少走很多冤往路。

                (5)高中後à幫孩子分析,但決定權給孩子。

2、始需要有隱私,並受到尊重。父母只要持續觀察與關心,但沒必要掌控孩子一一切大小細節,應該漸漸由控制主導的角色轉為輔導與支援。

3、充實與孩子溝通的「技能」:

è父母應關心了解孩子的生活狀態,從很多的生活細節去留意孩子的行

為與情緒變化,但與其花時間跟在孩十屁股後面管東探西,不如多充

實與孩子溝通的「技能」。Ex:善能臉書、噗浪。

4、解並跟上社會的新趨勢與潮流:

è較能體會孩子的心情與心態,自然不會一味的把孩子期少年期的轉變

與行為解釋為叛逆或不務正業,也較容易找到共同的話是與想法上的共

鳴。

【詳文參閱】

【轉載】為什麼自己帶孩子?-出自「梁旅珠的教養書-教出錄取七大名的女兒祕笈」

【轉載】不容妥協的教養「堅持」-出自「梁旅珠的教養書」

【轉載】小一,就把習慣養好-出自「梁旅珠教養書」

【轉載】女兒來自史丹佛的一封信-出自「梁旅珠的教養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e Bee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