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讓孩子的大腦動起來】~洪蘭著  信誼出版社
很喜歡看洪蘭教授所寫的文章,她本身就是研究腦神經科學的教授,也十分注重親子教育這一塊!

因為要帶孩子,圖書館借閱的時間有限,所以很難能夠做筆記記錄,甚或是有時間po上來和大家分享…
但寫得真的很精采,忍不住記錄了一些書裏的內容,以下是內容摘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腦力開發者,父母的關心與愛心是他大腦最渴求的東西,把孩子帶在身邊,讓他聽到你每天所設的話,讓他看到你每天所接觸到的事,這就是最好的腦力開發。

@早期情緒的依附經驗對孩子後來的發展有很大的關係。也就是說再昂貴的益智玩具,再好的補習班都比不上親子共處的時間和親子共讀時的效果。

Part1 樂在學習,腦細胞更發達

@學習分為2種,一種為特意的學習,一種為無意間的學習。大部分的學習其實是後者,在生活中應用的到的學習也是後者,我們會在孩子身上看到父母的影子,在學生身上看到老師的影子;這也是為什麼身教重於言教。

@<<教養的迷思>>一書中有提到…假如你只有一點錢,請在好的住宅區買一幢最壞的房子,而不要在壞區買一幢最好的房子,因為孩子會在不知不覺中學到週遭人的行為。

@每個人的大腦不但在結構上不同,電路連接上不同,連傳遞訊息的化學物質也有不同,所以千萬不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來比較。

@腦神經細胞可以再生,更發現它跟主動學習與深層思考有關係,越需要全神貫注,全心去思考的學習,大腦中新生的神經元存活下來的機率就高。

=>在水迷宮(morris water maze)的實驗中,發現學習必須是主動的才有效,主動學習大腦神經連接的密度比較高、學習比較快。研究還發現只要用心學習,學得慢並沒有關係,那些學得慢、需要練習很多次才得到要領的老鼠比學習快的保留更多的新神經元,「大器晚成」,良有以也。

~善用大腦功能,學習事倍功半~

所以教學者在教學的同時讓學生看到學習的目的,去除標準答案的觀念,用引導的方式去啟發他們的思考。老師可以多教,但不必都考,像修辭學的「映襯」等,老師可以在課堂上說明如何使文章寫的生動,但是不能去考孩子,因為它的難度已經超越小學生的程度。任何事只要超過人的能力時,就變成壓力。人對壓力最普通的反應方式就是逃避。一百年前英國的教育學家史邁爾斯說:「沒有不可教的孩子,端看你怎麼去啟發他」。

~孩子睡得好,學習頂呱呱~

1、動機與情緒牽動學習:大腦與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等,都是在睡眠的第四階段(熟睡時)所分泌。

2、腦科學的進步讓我們看到…動機所引發的主動學習,可以增加神經突觸間連接,強化神經迴路的活化。這些神經迴路的活化就是我們的記憶。實驗証明:開夜車的效果不及早晨起來早讀好,因為管記憶神經的傳導物質經過一夜睡眠的補充後,早晨時最豐沛,記憶效果最好。

3、吃飽睡好的孩子較安定

4、作夢中也有學習效果。

 

關心與鼓勵是最佳的腦力開發器

例子一:要複製愛因斯坦的成功經驗便是較早開毃右腦??

愛因斯坦掌管空間的頂葉和顳葉交會處的確比別人大15%,腦細胞也比別人多,但他到3歲才會說話,如果生在現在,會被認為語言遲緩,而也有人認為他是閱讀障礙者。他右腦會比較發達很可能跟他左腦功能不強,所以很自然的用最擅長的腦去處理訊息有關。如果他母親每天逼他讀書寫字「補強」,訓練不強的左腦,現在可能只是個瑞士的小職員。(所以父母應順其自然,就其長處去發揮。)

天才絕不是只會用右腦的人,他是放對「位置」的人

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因為他的興趣、長處不符合主流的趨勢,而被強壓抑下來;更多時候是忙著補習,玩父母要他玩的東西,念父母要他念的書,被動的過日子,而沒有時間去了解自己的長處在哪裏。

…成功的人都不是絕頂聰明的人,但是一定都是鍥而不捨、有毅力、有領袖魅力的人。…

書裏還有part2、part3等,很可惜沒時間記下,只能記在媽咪的腦子裏了,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e Bee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