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媽媽是最初的老師】  作者 蔡穎卿
對這本書已經久仰大名了,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去看它。
這本書不同於一般親子書,而是記錄著自己和2個女兒間10多年來相處的記錄,因老公工作的需要,所以必須常調居各國,因此孩子們也必須隨時適應不一樣的環境、人文、風俗和不同的教育方式等等,但也因此作者才能透過孩子親身的體會,而可以嗅出各國的教育環境,甚至是台灣學生在學習上的不快樂等等種種問題。作者即使是如此,仍用著自己的方式教養出2位熱愛生命更熱愛學習,對事用心,對自己負責的好孩子,我相信不管是誰,只要是身為作父母的,真的會十分希望以他們為榜樣。
至少我是如此想的…

很喜歡這書裏的一些話,而把自己喜歡的節錄下來…^_^

@一個被信任的孩子會自重自愛, 一個會自重自愛的孩子才會主動去學習。

@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不只是生活上的照顧,父母也會是知識與品格教育的直接影響者。在孩子高中畢業前,不想因學校或教育制度的優勢而考慮捨棄家庭所能給予的生活力量。親子協力可以渡過許多難關,屆時更能了解父母的關懷有很大的幫助。

@印度諺語:「孩子小的時候,給他深根;長大之後,給他翅膀。」
在養育「十全十美的孩子」與做個「盡心盡力的父母」之間,選擇後者,對我們父母而言才是有可能達成的目標

@「成績單只是一扇美麗的窗戶、豪華的門,我們要蓋的是一座堅固的地基,只有真金才不怕紅爐火。」
書中提及:自己的女兒識字很晚,小學開課的前一個星期我才開始教注音,但注意一學會後,她讀寫的進度就令人驚喜,演繹式的學習讓孩子在短時間內有了好進展。
 
跳開成績表面的價值評斷,學習多關懷教育的內容而不只關心升學的方式。光看一份成績單上的分數,還不如好好看一份她們寫的功課或考卷,這樣的關心幫助父母了解孩子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也因為有了解,才知道如何幫助她們,而不讓成績單上的數字來決定一切。

@有實質意義的成績單
傳統上,學生的成績總是被標示成「他」和「別人」學習表現的比較;但是我們認為「成積」應該是用來標示一個孩子的「獨立程度」、「個別成長」、「工作品質」以  及他「一貫的表現」和「整個年級程度」的關係。 來自於一封曼谷國際學校三年級老師寫給家長的全體聯署信。
    
@父母該用什麼眼光來看待孩子的成長??
不因太多無謂的比較,毀損了孩子原有的價值。
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父母需要的教導並不比孩子少;我們一樣需要提醒和自我檢討。但是當我們嘗試修正自己被偏見所困的價值觀時,我確信孩子們會因為我們的努力而得到另一片更開闊的天空!

@因為我是母親,所以…我願意比孩子更積極地面對成長的困難

@功課vs 做家事
讓孩子做家事,除了要幫助她不脫離家庭互助的軌導之外,還要幫助她面對一個永遠存在的事實--人人需要一種平衡的生活。不能因為用功讀書,其他事情就由別人代勞,不親近生活瑣事的人,會失去對生活的情感,也會減損體會快樂的能力。

@許多良好的工作習慣都是母親從小陪伴我建立起來的。
有時候,我們只顧把我們少時未能享有的東西給子女,卻忘記了給他們我們曾經享有的東西…

@我們無法為孩子鋪一條平坦的成長路,但是我們可以用穩定的生活節奏與孩子一起努力。

@台灣教育
 1、晚餐?夜輔?(留校夜間自習)
    把國三生寶貴的一個小時或更多一點的時間花在餐桌上,是不是划算??
    這不知道該用哪一種價值觀來衡量,
    但對一個飽受課業壓力的孩子來說,
    一個小時的情緒舒緩與和家人在餐桌上的經驗分享應該是有意義的。

「夜輔」是一種因升學而衡生的作息,好意和結果是能所理解,尤其是為家庭環境不適合讀書的孩提供的方便更是值得讚許;但是如果這樣的規劃是擔心孩子們在家,會受不了電視、床與冰箱的誘惑,所以強制到校自習,那我們是否已經傳達了一種不太好的訊息--你的讀書計畫該由大人來決定??一個14歲的孩子應該要開始學習有效率地安排自己的課後時間,這種訓練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受用的。

看到這一篇文章時,不免也將思緒帶回自己的國三生涯,每天都必須留校自習到9點的生活…
在那時沒有太多的想法,因為老師這麼說、學校這麼要求,那我們就這麼做吧!
但現在想來…不免覺得莞薾。因此看到這一篇內容時,更加有所感觸。

2、是做功課還是抄功課?
如果一項功課的分量已經造成過大的負擔,還能不能達成效果?老師因為擔心孩子不能人人自動自發,而有了這種派功課的想法。但是一個孩子是被引導、被信任才能養成健全自動的學習習慣,像這樣的方法只能算是消極的防範,而不是穩極的教導。

作者以在台灣學英文和在曼谷國際學校學法文,都是第二外語的學習方式為例:
在曼谷--在法文課裏,老師要求讀很多、講很多,但是給的功課並不多。因為老師希望學生能好好的想;好好的思考下做出來的功課才會有好的品質。老師並一再叮嚀功課的「量」不等於「質」,所以他們不會高興你交那種剪剪貼貼湊成一大篇的報告,而是要你學習「濃縮」報告的內容。

在台灣--老師派下來的功課永遠還要在加許多的英文參考書,現在或許還不只第一版本、第二版本吧…寫得永遠比讀的、說的多…這也或許台灣的學生英文永遠無法開口談的原因吧…(我想)

@珍惜每一雙大小腳印
不把大腳印當成其他孩子的成長標準,也不需刻意隱藏、視而不見來保護另一個我們認為比較不行的孩子。
當父母最重要的功課,就只是對孩子們留下每一雙或大或小的腳印都仔細端詳並深深愛憐。

小語:「 無論別人怎麼看你,永遠記得妳是深受我們寵愛的孩子」

@日本人常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看」代表著父母先得做榜樣,所以才看得到。孩子不是「聽」著教誨長大的,「期望」沒辦法用耳提面命來達成,只有自己努力做才會有背影。自己想要孝順父母的心意,因為孩子的加入而更美好和諧,而孩子在當中也學到了她們對父母的尊重與感謝。能由父母帶領去親近祖輩的孩子,特別幸福,因為他們可以汲取的情感根源比較深。
所以如果愛是絲帶,我願意教會孩子如何使用這些絲帶來聯結老人日益寂寞的晚景、如何維繫家族日漸淡薄的關懷,讓她們從小學著用這些絲帶為自己的生命編結出美麗牢固的親情之結。


ps這位作者現在時常受邀各大親子講座,在這之中她也提到了她的想法,這樣小小的細節也深刻地打動了我的思緒,自省自己是否也是如此…常常應該是屬於親子時間,而自己總是還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或是要趕的工作?
在活動中很多父母反應:「為什麼大家都覺得實踐那麼困難?我想是因為大家都沒有真正相信這些價值。」以媽媽們參加各種讀書會、成長團體為例:「明明到了該回家煮飯的時間,可是在座媽媽沒有一個人想到孩子該吃飯了,她們寧可沈湎在彼此交談的樂趣中,讓孩子的晚餐隨便用披薩打發過去。」~~自省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ee Bee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